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赖善卿嘉禾为予作金粟道人诗使濒行曰金粟吟友为元璞尊者胡为无诗走笔一解兼东西白仲铭两宗匠一笑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琦公口有绮语债,年来不诵西胡经。
宫词在古无师刹,野史于今有赞宁
劫灰何曾烧汲冢,世祚时闻语塔铃。
林下宁无读书者,梦中应见伍乔星。
伤阿同 明 · 沈周
 押词韵第八部
阿同年十四,蓬垢身短小。
小心效力多,过失比众少。
每事解人意,指使不颠倒。
以有成人姿,私怪通慧早。
今年忽患痘,头面见稍稍。
周身渐稠密,匝肉无空道。
色白浆不成,识者谓难保。
怆惶十三朝,焦黑如火燎。
我时去城中,牵念梦屡造。
同亦盼我归,每问辄怅懊。
此意要面别,亦自知死兆。
我归不见同,洒泪伤其夭。
老者正需人,何以堪怀抱。
今与冥顽处,愈自觉同好。
误呼尚疑存,转顾惊悄悄。
送汝瘗东郊,细雨滴青草。
授衣廉风建隆寺用沈傅师道林岳麓寺(在扬州城北宋太祖李重进驻跸于此敕建为寺) 清 · 厉鹗
 押元韵 出处:樊榭山房续集卷第三
淮南访古难尽论,出郭坦迤马可奔。
忽闻寺擅大宋号,一林黄叶开祗园。
当时李氏此重镇,雕青天子宅相尊。
病龙上升帝命改,战功犹忆超何樊(樊爱能何徽)
比肩事主赵点检,肯为泥首延朝昏。
亲征致烦黄屋驾,禅枝更阅七萃屯。
残碑卧地字暗摸,颓垣掘断无三门
山僧去后佛火灭,馀愤夜照荒燐痕。
欧史不书韩瞠眼,议论谁复能归根。
圭斋别立三臣传,大快人意釂满樽。
房陵半㐲瞥眼见,陈桥一诏随风翻。
圆通寮中袒背字,重围何术能腾轩赞宁续传载云开宝末江州圆通寺旦过寮中有客僧将寂灭袒背以示其徒有雕青李重进三字)
莫言幻境等空寂,纲常足以扶黎元。
马嶰谷半槎招集行庵食笋限 清 · 厉鹗
 押轸韵 出处:樊榭山房续集卷第五
我生吴越乡,连山富簬箘。
前身天目僧,托命惟在宋僧赞宁谱载天目僧诗云我本无根株只将为命)
每从破冻初,一洗几案窘。
胸中淩云气,欲吐谢不敏
孤帆卸淮甸,清樾表春尽。
故人有嘉约,斜径竹香引。
轩窗爱疏豁,新境拓畦畛。
供客用意勤,箨龙屠最忍。
颇疑匡庐游,甜苦未可哂。
物以少为贵,食经侈堪悯。
扪腹又诗成,茶声鼎鸣蚓。
宋故西京永安县永昭永厚陵昭孝禅院第五代奉敕住持普慧大师尊胜经幢序政和三年 北宋 · 常某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
大师讳昭用姓张氏,其先青州千乘人
资性纯厚,未尝妄笑语。
自幼不天,事母以孝称。
既长,喜内典学,乃辞其家人,杖游入河南祖宗荐福地,服劳为经幢子。
熙宁六年,以同天节恩例,始除氏削发,依辩證大师,遂得世嗣法统。
又十年,进加命服。
于是恳其师曰:「学人父母云亡,今旅榇有年矣,愿亟归,以掩其亲」。
师恻然,且多之,因许其归。
既事,即云衲草履,遍礼四方灵迹,踰年始还。
及兴龙节,再以恩得赐号普慧
元符三年,以敕补主其众。
师既住持,即自奉甚约,接人盖厚,故他方高道禅德跂风来依者常数十百人,其抚之一如也。
后年辟地起层舍,贮卢舍那佛。
金碧绘饰,不再月告成,得上所赐名,曰「奉先昭孝之阁」。
兹功德是为希有。
今前翰林学士公雅与师善,尝以院之廊庑秽污弊,特请于朝,寻可其奏,俱命轮奂。
然后那刹屹屹,始与陵园称矣。
二缘事实以师致然也。
政和二年五月一日,师圆寂入灭,得寿六十九,僧腊四十年。
度法裔永先等百十有三人。
既灭,悉阅钵中,夐无一物。
自削发来,戒行不渝,恬淡朴素,真出家道人也。
其年其月二十八日,歛骨归葬于永安县凤台乡桥西里,从法兆之次。
今嗣其后者,犹以行业绍家风焉。
弟子永尧状其事,属余志之,以垂不朽。
呜呼!
如师者,且喜为书也。
于是乎书。
寿圣禅院主首知事如左:副表白□□,副库头□□,副典座永章,副维那永洙,经藏主赐紫昭俊,资福殿□□□□白,奉先阁主赐紫昭闲,表白赐紫孝弼,知库赐紫昭承,典座赐紫永尧,维那赐紫孝绰,供养主赐紫通慧大师昭竦,敕补院主海慧大师昭纯立石。
政和三年岁次己巳三月清明日建。
按:民国巩县志》卷一七,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其八 后周 · 释延寿
 押侵韵
草浓春径狭,树密晚窗阴(以上宋陈应行《呤窗杂录》卷三二 按:草浓二句,《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三题为释赞宁作。)
宋高僧传表端拱元年十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僧赞宁等言:自太平兴国七年,伏奉敕旨,俾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者。
臣等遐求事迹,博采碑文,今已撰集成三十卷,谨诣阙庭进上。
益琅函而更广,延玉历以弥长。
臣等诚忧诚恐,兢惕之至。
臣等闻浑仪之外,别有释天;
法海之中,多生僧宝。
释天可则,阿难记事而载言;
僧宝堪称,慧皎为篇而作传。
猗欤我佛,号大遍知
知教法之无依,委帝王之有力。
当二千载之后,属一万年之初。
伏惟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神龙在天,爱日升上。
土疆开辟,四夷请吏而贡琛;
时律均和,百谷登敖而栖亩。
耕籍田而又劝,赐酺饮以咸欢。
儒术特兴,玄风爰振。
是以麒麟非中国之物,白雉非草莽之禽,今游苑囿之间,且类牢笼之畜。
近以从澶至濮,黄河牵一带之清;
自古及今,青史载千年之应。
斯盖陛下来从不动之地,示为长寿之王。
翻译成经,制甚深之御序;
回文作颂,演无尽之法音。
仍降凤书,令编僧史。
属此雍熙之运,伸其贞观之风。
合选兼才,岂当末学。
得不擒犀截角,搴翠删毛,精求出类之人,取法表年之史?
所恨空门寡学,释胄何知。
或有可观,实录聊摹于陈寿
如苞深失,戾经宜罪于马迁。
副陛下遗贤必取之心,助陛下坠典咸修之美。
今遇乾明圣节,谨令弟子赐紫显忠,同元受敕相国寺赐紫智轮进纳。
伏乞睿慈,略赐御览。
恭惟圣主是文章之主,微臣非惇史之臣。
傥示天机,令知凡例,如得操北斗而斟酌,或示刀圭;
执南箕而簸扬,方除糠糩。
臣等冒黩天颜,无任惶惧激切屏营之至。
谨言。
按:《宋高僧传》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乞化疏文状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赞宁
右臣伏奉宣旨撰文疏,今进呈。
乞给下,取设斋日五更前上塔,臣自宣却欲重建,乞于仁政殿前夜间化却,不然便向塔前化。
并取圣旨。
按:《容斋四笔》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校点本。
宋高僧传序端拱元年十月七日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宋高僧传》卷首
臣闻贤劫绵长,世间宏廓。
天与时而不尽,地受富以无疆。
最灵之气牣于中,大圣之师居于上。
伟哉!
释迦方隐,弥勒未来,其间出命世之人,此际多分身之圣。
肆为僧相,喜示沙门
言与行而可观,椠兼觚而争录。
是以王屮《僧史》,孙绰《道贤》,摹列传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
盖欲希颜之者,慕蔺之俦,成飞锡之应真,作曳山之上士
时则裴子野著《众僧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杲述《沙门传》,释宝唱立《名僧传》,斯皆《河图》作《洪范》之椎轮,土鼓为咸池之坏器。
焉知来者,靡旷其人。
慧皎刊修,用实行潜光之目;
道宣缉缀,续高而不名之风。
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
爰自贞观命章之后,西明绝笔已还,此作蔑闻,斯文将缺。
时有再至,肃杀过而繁华来;
世无久虚,地天泰而圣明出。
我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阳龙挺德,斗电均威。
践大道也,牺黄输执御之劳;
多天才也,周孔行弟子之职。
讲信修睦,崇德报功。
一统无遗,百王有愧。
四海若窥于掌内,万机皆发于宸衷。
然而玄牝留神,释天淡虑。
长生授术,时开太一之坛;
续法延期,僧度倍千之戒。
浮图揭汉,梵夹翻华。
将佛国之同风,与玉京而合制。
慨兹释侣,代有其人。
思景行之莫闻,实纪录之弥旷。
臣等谬膺良选,俱乏史才。
空门不出于董狐,弱手难探于禹穴
而乃循十科之旧例,辑万行之新名。
或案诔铭,或徵志记,或问輶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
研磨将经论略同,雠校与史书悬合。
勒成三帙,上副九重。
列僧宝之瑰奇,知佛家之富贵。
昔者,嘉祥笔削,尽美善于东南;
澄照纂修,足英髦于关辅
盖是拘于墟也,传不习乎!
岂若皇朝也,八极张罗,举之则无物不至;
四夷弭伏,求之则何事不供?
臣等分面徵搜,各涂构集。
如见一家之好,且无诸国之殊。
所以成十科者,易同拾取。
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
矧复逐科尽处,象史论以摅辞;
因事言时,为传家之系断。
厥号《有宋高僧传》焉。
庶几乎铜马为式,选千里之骏驹;
竹编见书,实六和之年表。
观之者务进,悟之者思齐
皆登三藐之山,悉入萨云之海。
永资圣历,俱助皇明,齐爱日之炳光,应嵩山之呼寿云尔。
时端拱元年乾明节,臣僧赞宁等谨上。
大宋僧史略序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僧本无史,觉乎《弘明》二集,可非记言耶?
高、名《僧传》,可非记事耶?
言事既全,俱为载笔。
原彼东汉,至于我朝,仅一千年,教法污隆,缁徒出没。
富哉事迹,繁矣言诠,蕴结藏中,从何攸济?
赞宁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高僧传》外,别修《僧史》。
及进育王塔,乘驲到阙,敕居东寺
披览多暇,遂树立门题,搜求事类。
始乎佛生,教法流衍,至于三宝住持,诸务事始,一皆隐括,约成三卷,号《僧史略》焉,盖取裴子野《宋略》为目。
所恨删采不周,表明多昧,不可鸿硕寓目,预惧缺然者尔。
按:《僧史略》卷首,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三套第二册。
惠力寺结大界相序端拱元年三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序曰:率土无穷,僧居有限,无穷故封疆日辟,有限故秉结时兴。
昔者佛制比丘,俾居作法,为自然之地弱,行僧寺之情垂。
令树标焉,令唱结矣。
尽其区域,成彼伽蓝,护衣之有方,令净触之无泥耳。
伊刹者,晋寺也;
此邑者,海昌焉。
代出名公,时生后贤。
王事施纪纲而不坠,来蒙学教法而相寻。
抑由山倚翠屏,树张青盖。
分荫也,其人不得不盛;
作防也,其寺不得不兴。
既且兴寺,乃请知律僧集,而唱结既分,分剂不昧。
方隅往来,苾刍详览,免背别请过焉。
今班列如左。
端拱元年暮春上旬东京左街僧录、知教门事、应史馆编修、通慧大师赞宁撰。
按:《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四,武林掌故丛编本。
宋高僧传后序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宋高僧传》卷末
前代诸家,或云「僧传」、「僧史」、「记录」,乃题号不一,亦声迹有殊。
梁沙门慧皎云《高僧传》,盖取「高而不名」者也,则开其德业,文为十科,见于传内。
厥后有唐《续高僧传》,仿仰梁之大体而以成之。
洎乎皇朝,《有宋高僧传》之作也,清风载扬,盛业不坠。
赞宁至道二年,奉睿恩掌洛京教门事。
事简心旷之日,遂得法照等行状,撰已,易前来之缺如,寻因治定其本。
虽大义无相乖,有不可者以修之。
先者所谓加我数年,于僧传则可矣已。
斯幸复治之,岂敢以之年为辞耶?
时方彻简,咸平初,承诏入职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
乃一日顾其本,未及缮写,命弟子辈缄诸箧笥,俾将来君子知我者以《僧传》,罪我者亦以《僧传》。
故于卷后而书之云耳。
宝塔传开宝五年正月一日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阿育王宝塔者,乃如来真身舍利所藏处也。
昔世尊入王舍城乞食,路逢童子聚沙为戏,见佛威仪,心生欢喜,即以沙土为面,殷勤奉施。
佛授记曰:「此童子,吾灭度后,于阎浮提作铁轮王。
有大威德,四大洲中悉皆臣顺。
取吾八塔真身舍利,造塔供养」。
灭度后,果符昔记。
阿育王有大神力,能役鬼神,于一夜中碎七宝屑成八万四千宝塔。
彼时有耶舍尊者,于五指间放八万四千道光明,诸天、夜叉众各随光中往四天下,遇八吉祥、六殊胜地,乃安一塔。
今皇宋轮王统领国土,有一十九所,显晦不同。
其显者,与国为福、与民为利也。
明州鄮山所现者,乃其一也。
西晋太康中,有刘萨诃者,并州离石人
生在畋家,弋猎为活。
得病至死,见一梵僧,语曰:「汝罪深重,应入地狱。
吾悯汝,故宜往洛下、齐城、丹阳会稽阿育王宝塔处,顶礼忏悔,得免此苦」。
既苏,改业出家,法名慧达,或云法达,如指南行。
会稽,海畔山泽,处处求觅,莫识基绪。
悲恼烦塞,投告无所。
偶于一夜,闻地下钟声,即精诚恳切,经于三日,忽舍利宝塔从地涌出,光明腾耀。
塔相青色,似石非石。
高一尺四寸,广七寸。
五层露盘,四角挺然。
四面窗虚,中悬宝磬。
周以天王及诸佛菩萨、善神、圣僧、天人等像,相极精细。
瞬目注睛,见八千像状咸悉具焉,可谓神功圣绩,非人智之所及也。
既见塔,悲喜无量,昼夜精勤,礼拜忏悔,瑞应颇多。
按传中刘萨诃者,乃利宾菩萨示现,岂偶然也?
鄮县古城在勾章东三百馀里,其宝塔即县界孝义乡也。
地志云:「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
《舆地志》云:「释迦弟子能役使鬼神。
一日布于四天下,造佛骨宝塔八万四千,皆从地出」。
会稽记》云:「东晋丞相王导初过江时,有道人神采不凡,言从海上来,相告曰:昔与阿育王同游鄮县,安真身舍利塔
阿育王与真人捧塔飞空入海,诸弟子攀引不及,一时俱堕,化为乌石,石如人形」。
《名僧传》云:「昔有神人捧塔飞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堕地化为乌石,犹作人形,上有袈裟纹缕。
郡守褚琰遣使取看,奇之。
至今村名『塔墅』、岙名『乌石』也」。
晋义熙元年安帝敕于鄮山造塔亭、禅室,度二七僧住持守护。
宋文帝元嘉中,遣陈精并僧道祐广兴创建。
凿基下,得大石函,盛玻璃钟,覆以铜镜。
又以金合盛银罂,安三法身舍利并迦叶佛爪一,其色红;
发一茎,伸之数尺,置之成螺。
宋文帝诏造木浮图三级藏之,厚赐供给。
竟陵王发使奉珍异供施,闻三级木塔未至崇敞,欲增成五级。
忽梦神人告曰:「阿育王塔无用增修」。
王问其故,答曰:「三十年后有大力人兴世增添耳」。
梁武帝普通三年,敕建木浮图、堂殿房廊,赐额「阿育王寺」,著作顾允祖作碑记记之。
大同五年,上座僧绶奏木浮图隳损,敕岳阳王萧察增修至五层。
施黄金五百两,铸金铜像四百躯,写经论五百卷,铸四大铁鼎以镇四角,敕孙昭凡百供应,付武帝、昭明二真,安于塔内。
萧察取石函内舍利三颗浴之,咒曰:「浮者,进上皇帝」。
其最大者浮,遣主书吴文宠、僧琏等四法师同进。
因敕免庄赋,调给兵士三千人,于寺外庄置营防卫。
定襄侯萧祇、陈留阮孝、鄮人黄玑、会稽太守蔡兴宗散骑常侍王仲和太学博士顾谐、东宫直侍王仲达并梁朝名士,悉倾心皈向。
陈宣帝遥敬此塔,度二七僧。
越州昌乐杨异、勾袁不约信向尤笃。
唐太宗世,鄮县王昭,游礼近寺,望见木塔第三层上有二人立,皆举手托四级西南角。
遂问僧智悦曰:「何人修塔」?
答曰:「不曾修」。
因说所见。
遣人上塔验之,其四层西南角㭿栱果坏。
令曰:「善神示之,欲弟子修耳」。
遂即修之。
敏法师领徒至寺,一月敷讲,道俗聚集。
夜中,有人见百馀梵僧绕塔行道,以此询众。
寺僧曰:「此常有之」。
永徽元年会稽处士张太元到寺礼塔,与僧智悦连床寝息。
半夜,闻塔前诵《金刚般若》,了了分明。
二人往看,一无所睹。
垂拱二年越州士曹唐元默迎塔到州,精严供养。
女婿杨氏醉入道场,宝塔忽然飞去。
元默惊心,作礼怅望,乃见在西家屋上,即送还本寺。
中宗皇帝远加敬仰,敕送供施,仍降诏委栖旷和尚如法香火。
国清智晞尊者到寺,礼八万四千拜,旋绕数周,忽感紫文印于右臂,方整明亮,终身不没。
临终,谓弟子曰:「众圣封印,心无虚焉。
吾定生弥勒内院矣」。
肃宗朝,内供奉子璘者,□州人也。
归省所亲,经宿岳庙,神人告曰:「汝母在此受业」。
璘闻,悲不自胜。
乃问曰:「我母何罪而至于此」?
神曰:「为师少年头疮,多用鸡白调药疗之,因招罪苦」。
璘告神释免,神曰:「罪系有分,免即何缘?
若要免之,往鄮山舍利宝塔」。
璘径到寺,方礼四万拜,母于塔前云里现身,曰:「吾承汝力,已生忉利」。
璘遂止寺,终身礼敬。
僧宗亮诗云:「铁轮王使鬼神功,灵塔飞来鄮岭东
有客不随流水去,磬敲疏雪淡云中」。
武宗澄汰沙门,塔止越州府库。
宣宗重兴教法,塔入开元寺
鄮山论请,开元固执。
观察判官蒯希逸判云:「譬如人家宝物,失之多年。
本主既认,便须给还」。
太守王龟依判遣送归育王
大中庚午岁正月斋日,八千许人传塔供养,天花纷纷而落。
其花如雪,众以手擎,旋即镕液。
至夜初,又放五色光明。
是年,有新罗僧夜入盗塔,手捧绕亭,亘夜而行,不离本处。
懿宗咸通中观察使杨严奏,舍利宝塔灵异,实国内福境,敕度三七僧,精严香火。
天祐中太守黄晟,本奉化人也,迎塔往故乡供养。
上船顿重,加人助力,亦不能举。
叹曰:「地薄无缘」!
遂止。
钱武肃贞明二年丙子十二月,遣弟铧并僧清外、鸿泽等,具船舫、香花迎舍利宝塔
明年上元夜,回止西陵岸,放光照明,江中如昼。
武肃王躬扶彩辇从行至罗汉寺,广陈供养。
一僧顶戴,手搦一角,忽然堕地,随手安著,屼然不动。
僧统今諲至晚虔祷,遂见其角火星迸散,始知神力补铸耳。
丁丑岁,敕造木浮图九层,戊寅二月八日毕工。
四月八日,安舍利塔第三层七宝龛中。
尔后累岁,凡大会斋日,多睹光明。
钱文穆王深加礼敬,以职事殷繁,请僧代礼宝塔,其诚信如此。
元帅大王戊申重修彩绘,其年九月二十六日,放大光明。
周显德戊午岁二月中翰林承旨陶谷来锡命礼,入寺敬礼,见舍利红色,自谓吉祥,再拜不已。
副使司天少监同至,谓知塔大师义伦曰:「是塔必不倾侧,它日必平陷耳」。
至今四月十一日,果为延火所焚,舍利宝塔迎在龙华寺
壬戌岁,王旨再造木塔,遂于第二层安贮。
中龛百宝庄严,观瞻者乱目。
设黄金宝座,挂悬珠玉。
元帅大王因览《大众毗尼部》,见吉利王为迦叶佛造塔,金薄覆上,寻遣指挥使凌超重加甃砌庄饰,造檀香殿。
雕锼精丽,百宝珠璎,风触振响,音如天乐。
别造金塔,极丽穷华。
设使湘宫往制,胡后前规,亦未足侔也。
舍利宝塔,世人少知灵异。
据《感通传》,天人曰:「今鄮县阿育王古塔;
小塔是贤劫初佛者,有迦叶佛臂骨,非人所见,罗汉将往铁围山」。
若究此文,则有二塔:一将往铁围,是迦叶佛骨;
一刘萨诃求出者,是释迦舍利,乃即今人天恭敬者。
且以神功不朽,岁记深长,虽补前文,难述未来之瑞应;
更祈后哲,好编无尽之徽猷。
赞宁想乾□□笔之馀,虑多遗坠,仰宋统天之□,思欲播扬,与劫齐修,惟高不动者也。
时开宝五年岁在壬申正朔撰。
按:《阿育王山志》卷一三,乾隆二十二年刊本。
护塔灵鳗菩萨传开宝五年十一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阿育王山志》卷五、《阿育王山志略》卷上
灵鳗者,不测之神物也。
按《感通传》,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陆元畅曰:「四明圣井,灵鳗应现,如何」?
答曰:「护塔菩萨也。
宝塔东来,相随而至」。
沿古抵今,四方道俗以名香异花引而观之,咸见游泳于澄泉之内。
井在阿育王寺东可一里馀,两山夹路,下可百步,阴沉可畏。
故无旱暵阴霪,常湛湛然。
中引脉而出,泠然涌溢。
鳗也欲出,则有二红蟹先行,若前驱耳。
身长一尺五寸,其馀大小应量,不可测也。
首鼻如鼋龟,耸双耳,脑有金星,或现银星。
其尾如鳢,其色黄黑,其鬐长锐。
潜泳水中,有慢慠之趣,盘旋梵下,有恭逊之形,夭娇焉,蜿蜒焉。
掬而嗅,无鱼鳖之腥,投而沉,无网钓之惧,实谓龙类不藏者也。
泉有饮者,差疾灭罪,相传谓之「圣井」,鱼谓「鳗菩萨」也。
僧宗亮诗云:「散尽残云碧甃开,灵鱼石缝露星腮。
寒生镜底长清浅,泉脉流从印土来」。
咸通十年刺史柳韬判官苏乘,各领家属游寺,遍观灵迹,不信鳗鱼,捕入桶中,封归州宅,约三日无兆,即烹之。
至期开烹,殊无所睹。
差人至井,见游泳跳跃。
其年,有僧到寺礼塔,三年为誓,有了角儿为之供侍,不须工价。
期满礼毕,酬直不受,乃告曰:「吾是井鳗,助师礼塔耳」。
一僧到寺,相貌奇异。
至井见鳗,掬之归院。
烹之既久,唯留涎沫。
往井看验,巡甃而行。
贞明二年钱武肃王迎舍利宝塔钱塘,造九层浮图,由是灵鳗不见。
寺僧频赍名花诱之,无踪,咸谓往卫宝塔耳。
同光丁亥岁十一月武肃王梦一菩萨,首戴结鳗花冠,两掖挟蟹。
因问大师法崇,其故何祥。
答曰:「是阿育王寺圣井灵鳗来护塔耳」。
乃命近都戴诠往井视之,止见一鳗。
即遣近侍吴顼、五都将何新同僧清福、宗备香花往迎银星小鳗。
时冰雪正严,而吸花宛转。
遂于塔西就山根凿三井安之。
凡遇佛生日,道俗咸集,必赍花至井诱之,则跃而出,见者莫不倾心也。
癸巳年,重修阿育王寺,见在圣井游泳,方知灵鳗护塔,来去无常,不可思议哉!
丁酉岁大师因胜充寺纲纪,限满交付,下次见鳗为證。
同守碧甃,经月无踪。
上山伺之,见在路侧,仰腹青膀,蝇蚁交唼。
同见僧云相谓曰:「此是灵物,不可谓殒」。
以木盛之,埋于石畔。
俄尔,见在井中腾跃,遂闻于文穆王,降香敬之。
辛丑岁明州境上阿育王寺界多风淫雨,乡老皆言灵鳗归井,频有见者。
寺僧惠与道侣数人至井,见游跳如昔。
戊午岁钱塘井亭煨烬,井泉亦竭。
王命再造,起砖井,寻阴窦,杳无遗踪。
咸谓灵鳗已先归四明圣井。
僧皓卿上状言:「王若建九层浮图,灵鳗自可迎归」。
癸亥十月,王遣钱仁晃、褚延昌押花舫、设佛像,选高德僧昱从、守贤、子蟾,赞宁预马,远诣鄮山阿育王寺井所,开建道场,即日便得灵鳗。
子蟾又于露井得小鳗,同罂盛归。
明日,威仪将发,天飞细雪,皆言天花矣。
夜泊州西,即失小鳗,众皆惊异。
平旦,舟发西渡,申刻已到馀姚,其神速又如此。
既达江岸,文穆王躬扶罂入,广兴佛事。
戊辰八月中,鳗见外井。
烛照中井,别见三五鳗交横跳泳。
时众或见满井,皆不可定也。
明州太守迎归本厅,作法会祈祷,忽见青烟而殒。
太守秘之,送还圣井,启罂投之,则举跳入穴矣。
尝试论之曰:南方泽国,炎土山墟,或习坎之间,或麓陉之穴,在隰涧者谓之「溪鳗」,处井窟者谓之「土蛲」。
会稽应天者谓之「螭蜃」,则大禹帝锁之;
南康江浒者谓之「小龙」,则许真君禁之。
昔有不信者,或烹之化沫,或食毒害人。
彼不附浮图,不护圣迹,犹或变化难测,况此菩萨之应现耶?
或问曰:「既为菩萨,水族何胜此嘉称」?
答曰:「华严会中,微尘众类,皆受佛子之称。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众生与佛心更无差别相,所称何怪哉」?
曰:「菩萨纪质分形,故无定约,何谓鳗类」?
答曰:「且龙之变化也,或鳢或螺,为校为鲤,岂定形耶?
又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今观灵鳗也,护宝塔,利群生,若兜率蜂王,警诸天而谈跋致;
灵山龙女,破五障而趣菩提。
交光于星宿海中,牙映于帝网珠内。
是知菩萨不必手擎如意,身挂花鬘,然后始谓之,但随所应现护宝塔耳」。
赞宁辄搜既往,显神化之无方;
安识将来,在圣朝之独久。
后之徵验,引而伸之。
宋开宝五年,岁在实沉周朔旦,左街僧统赞宁述。
紫微山重修志愿寺碑铭(并序 景祐四年正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
钱塘属邑,盐官为最。
在浙之朝阳,为吴之右臂。
白飞江练,青点海门。
蜃楼起而螮蝀横,星汉低而枯槎活。
潮生信大,雷霆藏龙战之声;
润下功深,蜀井丧虎形之味。
厥田下下,厥土涂泥。
物惟错而饶,国资利而大。
地灵浮涨,沙怪徙迁。
坎之坤则变田,水胜土则为海。
苟不以明神作奠,其可得乎?
岱宗而禅会稽,就兹税辇;
祀蓬莱而禳王气,于此舍杭。
以其疏凿山川,翕张鬼物,故有立禹秦之祠禦焉。
由是拓开极浦,近尾闾之委输;
涌出长汀,添大章之步数。
覆盂之势,其安必同。
其有肖形立乎金仙,传法出乎玉牒,成有道之道,用无心之心。
以德报冤,冤随雾散;
以慈摄物,物绕指柔
解激射之怒涛,子胥弭节;
䊸奔冲之愤气,文种销忧。
树诸所之伽蓝,安一隅之斥卤。
人丰作乂,宜招乐土之歌;
佛福成功,若有富民之术也。
志愿寺者,昔东晋邑人张延光舍庄宅之所构也,赐寺题焉。
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四月中,敕支本县税钱,重加修饰。
乘山峻址,映水开扉。
殿深之像光浮,偏藏怖鸽;
墙匝之僧界广,不纵心猿。
庭栽秦大夫,壁有顾将军之画。
讲堂禅室,孔翠飞而拂晓烟;
邃宇修廊,蚊蝇鸣而成洞响。
窗间远岫,象三峡之流名;
槛外澄波,连十洲之好景。
自尔新间旧,昏代明,云门三作其伽蓝,鹙子一悲其蚁垤。
唐季兵缠下土,火炘池鱼,升平为舍卫之民,丧乱入波旬之党。
布新垂象,长斜抽彗孛之芒;
止沸表功,高险筑鲸鲵之冢。
贼巢虽殄,淮寇复兴。
侵外垒之封疆,幸中原之多事。
婴城及闰,槜李重伤。
其人也,争驾出长安之门;
其寺也,成灰类昆明之底。
谁嗟梵筑,化作荒虚。
旱农汲而丹井枯,老圃锄而金绳断。
暨乎人知怀土,物有复期,越鸟终绕乎南枝,燕鸿合遵乎北薮。
编苫覆顶,缀钵谋斋,渐成像设之观,遂立纪纲之任。
前寺宰皓祥者,赍乎宿愿,葺尔遗基,开捷陁指础臼之踪,记赵逸占石砖之井,乃欲续晋初之香火,行唐世之慈风。
匪计无成,而投有力。
乾德甲子岁,得营田将吴仁绶、郭赞、周仁俊、朱仁矩、陈德铣等,东南著姓,气义多才,胸襟吞震泽之波,巧智埒陶朱之富。
鱼盐蜃蛤,黍稷稻粱,利道引郑蔓而惟长,信心犯宋风而不退。
争捐宝货,预市楩楠,分认旧基,共成新致。
殿俨见金人之会,廊周如校猎之场。
豁达重门,巍峨别室。
大钟在虡,惊吼嗄之蒲牢;
宝伞县梁,拂飞翔之仙鼠。
挈贰横栋,鸳鸯建瓴,瓬人埏埴之工,梓匠柷栭之壮。
墉期傅垩,桷待施朱,焕烂璇题,交罗棼橑。
幡高刹迥,表识事于前茅;
井淡泉香,赏私劳于后土。
始者东县信鼓,如一卒之传呼;
右峙经台,若双幢之导引。
惟朱承俊、承俨补是缺然。
完全也,千金之裘成;
有后焉,九尾之狐见。
观小兜率,露深洞天。
象龙蹴蹋而杂居,燕雀喧呶而相贺。
寺主远才也,求珠戒海,合穗情田,其光充和,厥性惟巧,凛凛继后昆之躅,堂堂企前哲之规,仔肩毖饬,广募群缘。
有若皓崇、惟胜焉,皓邻、慕贤焉,计十许人,并昆冈群玉,合浦斛珠,谭中之绮鲜妍,辞上之粒泮奂。
二分两至,同成一岁之功;
六石五金,共补三焦之损。
上坐德辉也,田间芝秀,苑内鹿鸣,为法界之封人,实仁祠之祝史
传律能信、保钦也,学于我得,讲免吾忧。
食海底之金刚,栖倾故树;
龁雪山之肥腻,乳出醍醐。
好将上色之蓝,用染鲜明之𬇇。
雍熙乙酉岁,观音、罗汉、律堂等就,因命毗尼徒结二同之界,律仪之盛,职由此乎!
左乃马湘之宅,傍则朱湾之茔。
云总高僧,尚遗禅窟
崇慧三藏,曾敌异宗。
白刺史为题名,章正字多遗迹。
夫如是,东则仙客乞醯,西则禦儿遗勇。
涟漪之溪北去,噬嗑之市南通
其山空,所以藏怪物;
其洞小,所以宣古风。
神农之草木遍尝,不生钩吻;
伯益之羽毛咸识,不宿飞鼯。
中可缄灭定之僧,上可望下生之佛。
四千丈而穷顶,虽阙骏高;
五百岁而当开,亦流瑰宝。
推其福地,不其伟欤!
子子孙孙,与天毕。
愚也学惭称海,经不为神。
未说在胎,令母有惊人之辩;
何曾识鼎,入秦为博物之僧。
受知于大君,愧老于明代。
两膺诏命,续《僧传》而编佛书;
三省才能,譬范冠而同蚕绩。
故乡美事,请德嘉招,俾构好辞,思刊乐石。
揄扬孝女,谁高度尚之文;
赞述头陁,始中昭明之选。
非所敢望,聊作铭云:
天生蒸民,下田所养。
周爵子男,秦分令长。
海物资繁,散盐利广。
礼节攸知,斗虚宗仰。
海昌都尉晋代伽蓝。
刹绕飞电,山浓紫岚。
连甍屹屹,邃宇耽耽。
龙王稽首,帝释和南。
物久则迁,法无常者。
兵动盗生,虎威狐假。
枉矢西流,游魂东下。
此域斯须,青灰赤瓦。
阴阳有数,销长无恒。
宝殿爰构,山堂复登。
曩基匼匝,新制加增。
劝导全力,由是名僧。
名僧伊何,猗我寺宰。
精择六和,数侔十在。
无惮多艰,有缘相待。
吴君唱首,于焉慷慨。
既成斯刹,言念诸公。
荐居福地,往趣天宫。
无逾此善,不朽其功。
名刊琬琰,百千年中。
高其闬闳,广其中霤。
师子窟成,更无它兽。
薝卜林繁,宁容馀臭。
殊胜庄严,名小灵鹫。
系曰:
寺距海兮,百里而近;
基据山兮,广轮而深。
铺茵绣兮,比丘香草;
念佛声兮,夫子家禽。
陟冈兮,识令升之宫;
周睇兮,想孝标之吟。
顾北渚兮,泱漭三楚
瞻东岫兮,依稀二林。
酒旗摇兮,凤凰风劲;
鱼艇横兮,凫鹥浪沉。
尔时兮无能无所,斯景兮见色见心。
现量中兮常如是,日可销兮百镒金。
景祐四年正月东京左街僧录、知教门事、应史馆编修、通慧大师赞宁撰。
按:道光《海昌备志》卷一二,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又见《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四,康熙海宁县志》卷一三,乾隆《海宁州志》卷六,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一九。
大宋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碑铭(并序 淳化元年990年 唐末宋初 · 宋白
 出处:全宋文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太宗在宥于大宝,淳化号之元年,天象高明,七政齐而璿玑定;
人时上瑞,五稼登而玉烛和。
车书混一于寰中,玉帛骏奔于天下,俗跻仁寿,运洽升平。
将相名臣,精通文武之教;
黄上士,勤行道释之宗。
由宝命以惟新,致彝伦之欣叙。
苾刍盛事,简策宜书。
杭州昭庆寺僧曰省常,身乐明时,心发洪愿,上延景祚,下报四恩,刺血和墨,书写真经。
书之者何?
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一品也。
每书一字,必三作礼,三围绕,三称佛名。
良工雕之,印成千卷,若僧若俗,分施千人。
又以旃檀香造毗卢像,结八十僧同为一社。
再时经象成,乃膝地合掌,作是言曰:「我与八十比丘、一千大众,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已生安养国,顿入法界,圆悟无生,修习十种波罗蜜多,亲近无数真善知识。
身光遍照,令诸有情得念佛三昧,如大势至;
闻声救苦,令诸有情获十四无畏,如观世音;
修广大无边行愿海,犹如普贤;
开微妙甚深智慧门,犹如妙德;
边际智满,次补佛处,犹如弥勒;
至成佛时,土,如阿弥陀。
八十比丘、一千大众转次授记,皆成正觉。
我今立此愿,普为诸众生,众生不可尽,我愿亦如是」。
伟矣哉,上人之言如是、志如是!
心如北斗,建之而天下
舌如南箕,鼓之而万物动。
由是幅员四境,棋布百城。
士人闻之,则务贞廉,息贪暴,慎刑网,矜人民;
释子闻之,则勤课诵,谨斋戒,习禅谛,悟苦空;
职司闻之,则慕宽仁,畏罪业,尊长吏,庇家属;
众庶闻之,则耳苦辛,乐贫贱,精伎业,惧宪章。
善者闻之而迁善,恶者闻之而舍恶,夫何异哉?
嘻!
世末时移,风凋俗弊,悭痴塞路,𢤱很成群,王化有所不慑,国命有所不从。
上人以是因缘,悉生回向,如趋宝肆,如登春台,所谓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也。
乃有朝廷缙绅之伦,泉石枕漱之士,猗顿豪右之族,生肇高洁之流,皆指正涂,趋法会,如川赴海,如鳞宗龙,贲然来思,其应犹响。
非夫励精素志,奋激清心,入金仙之室,游古佛之门者,孰能感人心、隆大教若斯之盛也!
上人姓颜氏字造微钱塘人也。
母孙氏,始梦梵僧,终證法器。
年方龆龀,性绝荤茹。
七岁舍家,十五落发,礼菩提寺吴越副僧统圆明大师志兴为师。
十七受具戒,二十通性宗,二十一翟守素请讲《大乘起信论》,二十五金师钱俨上表奏赐紫方袍。
又从五云大师志逢传唯心法门。
雍熙中,梦感神僧示文殊像,由是化四众以造成,拟五台之相好。
次则慕远公启庐山之社,易莲华为净行之名。
福无唐捐,功已成就。
内学之外,为诗甚工,汤休、皎然,不相上下。
噫!
慧远当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
今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贤。
方前则名氏且多,垂裕则津梁无已。
道光远裔,行冠前修,此而不书,将遗钜美
白望风金地,恭职玉堂,遥贽斯文,以备僧史。
凡入社之众,请勒名石阴。
铭曰:
牛斗之下,吴越之区。
山辉韫玉,川媚含珠。
公王奥壤,神仙下都
名闻北阙,佥曰西湖
中有精蓝,斯为胜境。
云霞晓光,松篁翠影。
水象龙宫,峰侔鹫岭
谁居之,颜僧曰省。
有大智慧,有大声名。
层冰性洁,皓鹤神清。
据彼灵刹,高开化成。
刳香为像,墨血书经。
乃募时贤,乃招净者。
无论玄素,不限朝野。
以《华严》品,结莲华社。
龙必登门,燕皆贺厦。
惟上良缘,惟兹福田。
如豫出地,如翰戾天。
深通实际,顿悟真筌。
慧灯相照,法印相传。
八十比丘,一千大众。
题名宝方,随喜香供。
金磬成音,天华浮动。
如彼云韶,来仪威凤。
猗与上人,拟人于伦。
取诸名士,非止遗民。
璨如圭璧,和阳春。
英声冠古,令范长新。
不刊不刻,孰彰名德?
非颂非歌,宁宣懿绩?
将辉佛乘,宜镌乐石。
善利能仁,流芳万亿。
按:《圆宗文类》卷二二,续藏经第二编第八套第五册。
赞宁高僧传进表批答端拱元年十月十八日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宋高僧传》卷首
通慧大师赞宁:省所令左街天寿寺赐紫僧显忠进编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事,具悉。
一乘妙道,六度玄门,代有奇人,迭恢圣教。
若无纂述,何以显扬?
繄尔真流,栖心法苑,成兹编集,颇效辛勤。
备观该总之能,深切嘉叹之意。
其所进《高僧传》,已令僧录司编入《大藏》。
今赐绢三千匹,至可领也。
故兹奖谕,想宜知悉。
春寒,想比清休否?
遣书指不多及。
十八日敕。
其一 北宋 · 柳开
 押麻韵
空门今日见张华(赠赞宁
按: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重开僧史略序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僧史略》下
佛书所载,地狱、鬼、畜、北俱卢州、长寿天、佛前佛后、生便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不信毁谤佛法僧者名八难处,又曰八无暇。
盖生其处者,障难深重,无暇修心,不知正法,长劫驱驱,轮回不息故也。
是知世聪俗慧,不达佛书,则理昧正真,事同盲聩。
矜伐衒耀,自为己能,沮善诋僧,佛所不救,生遭贬谪,死入阿鼻,违逆皇天,招延世乱,皆此辈也。
致乱皆因蠹善,具载佛书。
本朝王内翰禹偁生平著述,排诋释氏,虽唐韩退之、吾宋欧永叔,佛书所谓「天魔波旬阐提外道」无以加也。
间遇英杰之僧,亦心重之。
余尝读王公禹偁文集,有赠僧录通慧宁公诗,曰:「诏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
赴阙尚骑支遁,援毫应待仲尼麟。
溟濛雪彩松窗晓,狼籍苔花竹院春。
还许幽斋暂相访,便令陶令满衣尘」。
其意窃比彭泽远法师故事而自高之也。
欧阳文忠公亦录王内翰、宁僧录元夜观灯嘲谑之言,有「秦郑不爱未坑」之语。
王又述宁之墓志,则有心慕诚服之意,叙宁有文集一百七十卷,见行于世。
王之毁僧破佛,蜂虿枭獍,吠尧弹凤,天下皆知矣,独于通慧友爱相师,赋诗述铭以褒美之,何也?
通慧学行才识,兼类相求,自相友爱耳。
且世谛文章,未知其高下,其于学佛明心,博通大教,王必不及也。
且夫释氏横阔胜大之言,包罗法界,洞彻邻虚,断惑出缠,冥真会圣,永抛轮转,长挹爱河,出万劫之迷津,脱四魔之见网,历劫灾而不坏,与虚空而并存,与夫世文实霄壤矣。
佛之利见也,应大机则重重华藏,刹刹分形;
接小凡则丈六化身,三千界主。
所以宣尼推为至圣,老氏尊之竺乾,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
溥天慈父,覆育群伦,超出世间之大圣人也。
孔、老二圣岂妄推之?
盖见善不及,守雌保弱,不敢为天下先之志也。
本朝驸马都尉李度题寺咏佛诗曰:「仲尼推至圣,老氏称古皇。
天上及天下,应更无比量」。
勒碑于相国寺之东庑别院。
盖佛者流光于混元之前,列影向太虚之始,慈云法雨,润泽群生,千圣乐推,万灵欣奉,宜乎宣尼、伯阳闻风而悦,慕德而归命焉。
唐李商隐赞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
仲尼师聃,龙吾不知。
聃师竺乾,善入无为。
稽首正觉,吾师吾师」。
懿哉儒言,知佛者也!
经不云乎:除摩利支山不产旃檀木,好语皆生佛法中。
佛未出时,世谛幻法,皆无名字。
佛之设教,统应群机,撮要而言,不出乎真俗二谛。
其真也,诠妙理之格言,究死生之出要;
其济俗也,奖善罚恶,罪福报应。
至于治世之书,亦诸佛之遗化也。
故经曰:一切世间安民济物,皆是诸佛。
法灭尽后,有婆罗门采什佛书,安置己典,传于后世,大千国土,各有典彝,在天竺则四韦陀,此土则五经三史之书也。
故曰一切法者,皆是佛法,岂徒言哉!
如今黄冠剽窃佛经,撰成己教,外道经书,半偷佛法,识者尽知矣。
宁师内外博通,真俗双究。
所集《物类相感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一切法也。
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圆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
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馀多湮没兵火之中。
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书而弗知也。
茍斯文之坠地,顾大法之将沉,由是敢率同袍,兴心内护。
爰有两街僧录鉴义临安府前后政僧官禅讲,同出长财,命工镂板,附藏流通。
因写王诗、欧公之录以示方来,使知世智辩聪之流有时而信焉。
三教之贤圣,理归一揆,则八无暇之沉沦尚可救也。
故为序之。
绍兴十四年甲子四月己巳如来诞圣日,传西天三藏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序。
一枝春 心斋侍御有《绿意 题》之作,亦成此咏,甲申秋日甲申秋日 清 · 钱载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万松居士词
初生,燕来时、惯湿惊雷宵雨。
猫头迸处,最好引鞭深土。
村娃唤斸,也须避、风蔷露。
还只怕、窜过东家,却近鲜阶无数。

成旬未成休误。
忆连泥脱壳,僧楼同煮。
参回玉版,半似斗茶佳趣。
蚕娘更稳,甚多忌、小名亲付。
看几日、绣褓于菟,梦占定许(《埤雅》:「旬内为,旬外为。」禾俗,蚕时忌,音同损,呼萝卜赞宁谱》引《占梦书》:「梦竹生者,欲有子息也。」侍御望得子切,藉以祝之。)